南方都市報:“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如何能辦成事
新聞觀察
通過逆向思維 為群眾和企業辦成事
通常情況下,群眾或者企業有訴求,都是去找具體的對接部門,但萬一這個部門解決不了問題,群眾或者企業就無解了,而有了“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意味著有了解決訴求的兜底地方。這種窗口的本質,就是通過逆向思維,來追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和企業辦成事。
“辦不成事”窗口會被這么多地方所青睞,也難掩一些現實存在的共性問題。換句話說,要搞明白“事為何辦不成”,相比于“辦成事”,這一點更重要。
一個是一些相關部門在面對群眾和企業訴求時,確實存在“愛搭不理”“推諉扯皮”等情況,不好好解決問題,反給群眾和企業添堵。另一個是,群眾和企業的訴求千變萬化,現有的管理職能部門和機制體制,無法完全“招架住”,必然有一些合理訴求找不到具體處理的部門,相關部門職責不全不清的問題也隨之暴露無遺。
看清楚這兩方面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認識到,“辦成事”只是“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第一層追求。把皮球再踢回給那些不作為的窗口和部門,使其“不作為”的行為暴露在陽光之下,讓他們也跟著出出汗、紅紅臉、洗洗澡、治治;倒逼相關部門補上“職責不全不清”的制度和管理漏洞,更好堅持群眾導向,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成為每一個部門和窗口的價值堅守。這些,應該是“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深層次追求,也是社會和民眾對“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期許。
有人說,“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和之前的投訴窗口以及12345熱線,有什么區別?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其實區別還是很大的,就拿深圳“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來說,其增加了咨詢、指導、協調、改革等一系列職能,兼顧監督和革新的作用,給“把事辦成”加了好幾層保障,可以說是投訴窗口的迭代升級版。
對這類“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社會民眾也有一定的擔憂,比如,會不會又形同虛設,淪為形式主義?萬一這個窗口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又該怎么辦?這個擔憂會有,歸根結底,還是現實中“辦不成事”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少,越軌成本過低,這是值得深思的關鍵所在,也是“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想真正把事辦成,讓群眾無難事必然要克服的難點。
基于這樣的邏輯和判斷,那“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終極目標也隨之明晰:將來有一天,群眾和企業任何急難愁盼的事,第一時間就能得到解決,不需要“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托底了,也希望那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