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記者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獲悉,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的決策部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旨在強化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預制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作為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由于具備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特點,預制菜的前景被廣泛看好。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當下預制菜也面臨范圍泛化、標準不統一、產業政策扶持范圍不一致、消費者口碑不一等障礙。
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對預制菜是否含有添加劑等食安問題抱有疑慮,尤其反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消費預制菜,一些企業和商家對預制菜的界定認識模糊,不知應該怎樣合規。而站在監管者的角度,預制菜的定義不明確、范圍不清晰,自然也讓監管無所適從。
細看六部門《通知》,其主要包括4方面內容。一是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的定義和范圍。要求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二是健全預制菜標準體系建設。統籌制定嚴謹、統一的覆蓋預制菜生產加工、冷藏冷凍和冷鏈物流等環節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以及預制菜術語、產品分類等質量標準;三是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屬地監管責任,切實保障預制菜產品食品安全;四是統籌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增強優質原料保障能力、提升關鍵技術創新研發水平、加快先進生產工藝裝備應用、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不難發現,通知直接對應了產業目前的問題,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首先,預制菜定義中明確“不添加防腐劑”,同時通知要求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這是對消費者關切的直接回應,等于給消費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其次,對目前行業一些容易造成混亂的問題進行了澄清。
過去,一些自媒體在炒作人們的預制菜焦慮時,有意擴大范圍并進行關聯,給食品行業帶來了不小困擾。這次通知明確,根據預制菜兼具預制化和菜肴等兩大特征,盒飯、方便食品、漢堡等不屬于預制菜,“連鎖餐飲企業應用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制的凈菜類食品,屬于食用農產品,不屬于預制菜”,顯然有利于正本清源。
在預制菜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六部門通知的出臺堪稱及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家層面明確了預制菜的范圍,說明國家對預制菜的良性發展更加重視,也對未來相關的立法以及國標等方面提供了依據。
而要真正形成一個監管者認真監管、從業者嚴格自律、預制菜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當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按照通知,預制菜通過冷凍、冷藏等貯存條件和殺菌后處理工藝,無使用防腐劑技術必要性,那么其要向更多的市場滲透,就必須得到規模化冷鏈物流系統的支持。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緊跟上。
預制菜走上消費者餐桌,要經過生產、貯存、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而每個環節都對環境、溫度、濕度、光照等有較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鏈條食品安全風險管控體系,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容許“掉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