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汽車行業爭相補貼促銷背后的真問題
不久前的“湖北最強購車優惠補貼”——湖北省對東風系旗下多個品牌展開的巨額補貼,引發業內外聚焦,后續多地跟進了這一輪降價潮。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稱,汽車生產企業為清理庫存的降價促銷、回籠資金雖是常見的市場行為,政府拿出資金鼓勵汽車消費也值得提倡,但此次武漢市、區政府的資金補貼只定向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這種做法會引發一系列影響汽車市場有序發展的問題。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觀點主要有三,一是只對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補貼有失公允,這種選擇性的做法有明顯的地方保護色彩,對非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不公平。二是造成消費者持幣待購,并沒有起到促銷作用。據調研,除武漢外全國各地4S店到店客流量大幅增長,成交量卻顯著下降,部分消費者開始持幣待購、等待降價補貼政策。三是近期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促銷政策,如果都效仿武漢,即只對所在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進行補貼,勢必造成汽車市場的分割和市場秩序的混亂。
當然,從業內人士的角度來看,實際情況可能更有深意。傳統車企在這輪由電動車企業挑起的降價潮中被逼無奈,直接“掀桌子”。湖北政企聯合補貼,雖然給整個車市新一輪的降價促銷開了個頭,但3月原本是廠家大規模降價清庫存之時,而今年7月開始國六B排放正式實施,則直接給了廠家清庫存的極限壓力。有客戶也指出,絕大多數參與補貼活動的車型本身在終端就已經有不小的優惠力度。真正大力度的降價,僅限于東風雪鐵龍C6等極少數車型。普遍降價多,巨幅降價少,被動跟風大,全系降價少。因而多地“大降價”水分多,實惠少。那么當降價營銷成為噱頭,誠意自然也開始打折。也就是說,不用多擔心這輪降價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更應該將目光和思考多聚焦在合資車、油車、電動車市場的長遠發展。
事實也證明,車市與房市一樣,只要價格到位,沒有賣不出去的。不是消費者不想買車或者置換,而是消費者想要性價比更高的選擇。汽車市場暫時需求的不足,也只是相對不足,各級政府部門在這時積極推出促進汽車消費、穩定經濟增長的舉措沒有問題。對于東風等傳統油車企業來說,目前面臨的是慘烈的淘汰賽,扛不住的話可能情況不妙。從這一點看,地方政府的心情也能理解。比較吃虧的是對本地車企所能提供的財政支持頗為有限的一般地市,比如位于非省會城市安徽蕪湖市的奇瑞汽車。至于在汽車產業正在全面互聯網化——“先用低價占領市場活下來,堅持到最后再推新品漲價”的今日,地方政府針對本地車企的補貼是否符合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可能需要權威機構的解答。
當然,刺激汽車消費,降價雖然見效最快,但也已經是最后的手段。如果說降價帶來的副作用太大,通過優化用車環境,解決停車難、行車難、高速公路免費行駛里程、下調進口車關稅、減免汽車消費稅和機動車購置稅等更多綜合舉措來幫助整個行業的可持續和創新發展,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