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線上消費持續增長,提升信任度方得長久
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外發布2022年“共促消費公平”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數據表明,日常消費中六成受訪者表示公平感知總體良好,但也有超六成受訪者曾遭遇不公平對待,受訪者對線上經營者的信任度低于線下經營者。
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對國內消費環境總體表示放心,約六成受訪者對國內互聯網經濟發展規范程度表示認可”,證明經過近幾年的監管和規范,我國的消費環境出現了積極變化,消費有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與此同時,“受訪者對線上經營者的信任度低于線下經營者”這一現象,也值得高度重視。
不言而喻,網購早已成為生活時尚,加上疫情的影響,消費加速向線上轉移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實際上近年網絡零售的規模年年都在增長,儼然已是中國消費市場的穩定器,對中國經濟穩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面對中消協的這個調查,人們難免會感到困惑:一方面,是幾乎每個人都在進行網購等線上消費,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線上消費的信任度卻不算高,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消費者之所以對線上消費的信任度不高,往往緣于欠佳的消費體驗。
由于網購的特殊性,消費者所收到的實物可能與賣家所展示的存在一定差異。生活中不少消費者都遭遇過網購貨不對板等困擾,有的在網上買的衣服和店家照片相差太遠,連款式都有出入,有的團購了自助餐,收到才發現食物不新鮮,分量質量都有不小折扣。
售后服務則是另一個問題。生活中不少消費者網購收貨后并不滿意,但是如果商品價值不高,考慮到退換貨的麻煩,常常選擇息事寧人。盡管購物過程結束了,怨氣卻累積了下來。
針對線上消費,商家和平臺往往有一套專門的定價和銷售策略。比如或為了防止消費者比價,或為了制造噱頭,人們在電商平臺上經常會看到所謂“電商專供”商品。和實體店所售同品牌商品相比,“電商專供”商品如果僅僅是款式、價格上略有不同,不但無可厚非,而且這種差異也體現了線上的優勢,畢竟網購使產品從工廠到終端減少了多個環節,本身存在價格讓利的空間。但是據媒體報道,在家電行業,電商專供產品減配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這種減配注定會給消費者日后的使用增添煩惱。
至于直播帶貨中的虛假宣傳、隱瞞事實、夸大功能、欺詐消費者等亂象,近年來更為消費者深惡痛絕。
線上消費的規模每年都在增長,這當然是好事,但消費者的信任不應被揮霍。如果消費者對線上消費的信任度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久而久之,線上商品在眾多消費者那里得到的是“便宜無好貨”甚至“低劣商品”的標簽,那無疑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監管需要跟上。過去消費多在線下場景,有關部門逐步積累了很多監管經驗,但現在大量消費轉移到了線上,所暴露的問題很可能遠超線下,監管的難度也同時在成倍增加,這就需要監管部門與時俱進,針對線上消費的特點制定監管措施。
不論線下還是線上銷售,質量都是必須守住的關口,商家和平臺不應該失去敬畏感。線上消費可以讓生活更便利,可以因中間環節的減省而節約成本,但如果因此而在質量問題上失守,線上消費還能有多少價值?
現在大量線上消費都是借助平臺,從這個角度,平臺越大,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責任也就越大。但是據媒體報道,當下不少價低質次的“電商專供”家電產品正是在一些大平臺上熱銷。維護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需要這些平臺舍棄小利,拿出決斷。